-
【校園文化】珍惜穿校服的歲月 晨報載,一初二女生,因早上進校時穿著一雙黑絲襪而被教導主任要求回家換了再來。由此,引起一番“罩在校服里的青春”的熱議。筆者作為曾經的中學教師,認為教導主任的做法一點不錯。校有校規,家有家規,沒有規矩,何成方圓? 我們常說校園氣息,校園與社會是絕然不同的。校園蘊喻清新單純;社會則三教九流,要復雜多了。校園的青蔥歲月,是我們人生的起步。我們在此接受教育吮取營養,慢慢成長。故而,一定的約束、訓導是應該的。校服,是學生的符號,是一種身份標記。因為一身學生裝上身,無論走哪,都會受到社會的監督——舔犢之情,人皆有之:愛護幼輩是人類的天性。因此一定會被拒入酒吧和成人娛樂場所,不能買酒精飲料更不能做任何偷雞摸狗與學生身份不合的事。最起碼的,穿一身校服在街頭閑逛,但凡有點責任心的路人都會熱心問一句:“小朋友怎么不去讀書?”不過,現今這樣的熱心人是不多了。 校服,顯示約束、自律、規章,同時,體現了平等。不論貧富,至少在校園內,在同一學習環境、同一老師的教誨下,穿著同款同色,大家都是平等的。雖然這或者是自欺欺人的一種粉刷,但至少,在校園內,體現出一種人生而平等的思想。校服是頗具西方文化色彩的舶來品,故而肯定體現了自由平等博愛的西方人文哲學。 在中國近百年歷史中,校服,特別女校服,曾經是多么令人羨慕和刮目相待。那是一代未來新女性的代表!民國初年的女學生校服為藍布上衣配黑色過膝裙,白長線襪黑皮鞋。后來,演變成陰丹士林旗袍。而中西女中的旗袍從來是墨綠色的寬身旗袍。即使在舊上海,...
-
【校園文化】校服的起源:藍袍校服(Blue Coat) “校服”一詞,源于英語中的Uniform,在英語中,Uniform分為“uni”(統一、一致)和“form”(形式)兩個部分,其本質含義是統一的服裝。英國是校服公認的發源地,大約在亨利八世在位(1509—1547)時期就出現了校服的萌芽,至今有將近500年的歷史。而最早的具有真正意義的校服出現于中世紀初歐洲的英國教會所創辦的學校。由于當時學校大多為教會所創,所以校服的款式也帶有當時教士裝扮的風格:長及腳踝的藍色制服外套,并配有豐富褶皺的襯衣。校服的顏色多采用統一的藍色,因為英國人認為穿藍色的校服會讓學生更為謙遜;當然那時候藍色的布更便宜也是主要的因素。 世界最早、最古老的校服 霍舍姆基督公學(Christ's Hospital in Horsham,簡稱CH)的藍袍校服(Blue Coat)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校服,該校服又被學生特稱為“Housey”。藍袍制服是英國“穿藍色制服的學校”(Bluecoat Schools)的學生所穿服裝的簡稱,它也是教會創辦的學校的代名詞。霍舍姆基督公學即是穿著藍制服學校的先驅又是保持傳統校服慣制的典范。藍袍校服起源于以前學生所穿的古雅的、與教士所穿的長袍相似的藍色制服、古尼可絲褲和長襪。這種外套長及腳踝,袖子十分合適直到腰部以下,有著豐富褶皺,用很厚的、密集的毛織衣料做成。制服上的白色領巾源于18世紀的神職人員所穿的相似的衣領。同時,在喬治時期,古尼可絲褲也被補充到整套服裝上。外套的前面釘有一排銀質的鈕扣,每個鈕扣上都刻有King Edward VI(愛德華六世國王)的浮雕像。外套與短褲搭配著穿,短褲每個膝蓋上各有3個銀...
-
【校園文化】什么是學院風? 學院風在全球范圍內大規模流行,而且越演越烈的流行,在時尚圈里也盛行“學院風”讓人重溫學生時光,近年流行的英格蘭“學院風”以簡便、格子的明顯圖紋為特點。它們都各自反映著不同時期學院著裝的對應階段。 那么到底什么是“學院風”呢? 學院風(preppy style)是一種著裝風格,最早源于美國“常青藤”名校校園著裝為代表。由熱衷運動、交際的貴族預科生(preppy)引領的襯衫配毛背心或者V領毛衣的裝扮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極為流行。 1910年的常春藤調調 Ivy Style 歷史:Preppy 最早出現于 1910年 ,而 Ivy 大放異彩的時期,是 1950 年中期的美國頂尖大學。Ivy 風格是那些 Ivy 聯盟中最富裕學生的體現,諸如康乃爾、哈佛、耶魯,也是種能馬上辨識社交圈的方法,直到 1960 年代晚期式微。 牛津大學晚宴裝 學院風的必備單品一般包括POLO衫、襯衫,開襟針織衫,西裝夾克,卡其或駝色長褲。 發展到今天,學院風又分化出很多支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經典學院風與英倫學院風。 這多種學院風都可以輕松駕馭各種正式的儀式或社交場合。 傳統的學院風品牌包括了Ralph Lauren、Lacoste、Tommy Hilfiger等,尤其是作為學院風之父的Ralph Lauren,多年來的設計中,從來不曾離棄過繡花胸章的西裝、V領針織衫、領帶、牛津紡恤衫等這些很學院派的簡單清新款的衣服。 這種原本以常春藤校園風格為代表的,體現高貴、精美貴族學院做派的著裝,如今不再是上流社會的專屬,而是成為一種風行世界的著裝方式。 學院風類型 經典學院風 遵循傳統的學院派風格,強調穿著上的舒適性與功能性的完美結合。色系多為...
-
英國的學生服古老而高級,而日本作為繼英國之后的又一個校服大國,則可以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學生服。為什么學生們穿得像水兵和樂隊的領隊呢?從安靜的福島縣和位于東京市中心的公立學校英語教師的經驗來看,學生們按照學校校規定制制服是當然的事情,但種類繁多的制服讓人吃驚。這里要說的是,以水兵服和黑色立領學生裝為主的傳統學生服的流行,以及日本學生服超越這個范圍成為社會流行文化一部分的這個事實。 時至今日,若論校服的普及與設計的水準,日本處于領先地位,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亞洲國家都受其影響。這在百年間迅速發生的巨變令全世界瞠目,自然與那場明治維新和它的發起人明治天皇有關。1868年1月9日,16歲的睦仁繼承了皇位。在舉行踐祚典禮上他宣誓道:“廣興公議,萬機決于公眾;公卿與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舊來的陋習,立基于天地之公理正氣”。這段誓言,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決心發奮圖強、改革進取的明治天皇,更開啟了日本向西方全方位學習的閘門。3年后,明治政府頒布新學制,以歐美模式為本,建立近代學校制度。到1879年,“校服文化”被引進了日本。 當時,雖然政府一直倡導全盤西化,但明顯有一個甄別和內化的過程,而并沒有盲目直接拿來套用。從トンボ株式會社的制服博物館里可以看到,最初的普通日本校服,由和服正裝以及里面搭配的襯衫、裙褲組成,這種樣式是文部省(現在的文部科學省)選定的,提高了學生的認知度。那時的上流社會還有一定的精英意識,有錢人的孩子也會穿一種叫“詰襟”的學生裝。這種黑色立領裝,到了明治后期,經改造替代了最初的校服,成了...
-
禮 儀 之 始 在 于 正 衣 冠 中國校服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 早在孔夫子時代就對學生校服有著非常嚴格的規定, 這個傳統一直延續到中華民國。 “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青衿"代指周朝國子生 北齊、隋唐兩宋等學子上學堂所穿制服。 辛亥革命到二十年代時,制服式校服首次出現,新文化運動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 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校園內刮起一陣風。 七十年代:舊軍裝成為了校園服飾,草綠色的舊軍裝是學生們最主要的顏色,“校服”這個詞在這里已經從中國消失了。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百花齊放,“校服”這個詞也逐漸重回大眾視野。 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初: 運動款校服一統天下,成為了大部分人的學生回憶。 當中國學生穿著劣、毒、丑的運動服度過學院時光時,世界上別的國家校服是怎么演變的呢? 校服最早起源于歐洲英國,至今至少有將近五百年的歷史, 大約出現在亨利八世時期,早起校服稱為“藍大衣”,意在鼓勵學生低調謙卑。 英國的校服從細節體現了英國人言行自制、緘默含蓄的精神, 合體筆挺的板型、優良的品質、以及花樣繁多的校徽、帽徽, 無一不顯示著英國人特有的風度和氣質。 學校要求重要場合學生需穿著晚禮風格燕尾服, 平時則是剪裁合體的西裝和馬甲,學校努力培養著學生的紳士風范。 日本——制服經典 日本的學生制服源于明治維新,日本的校服對學生來說不僅僅是學校的標志,還是時尚潮流的風向標。 韓國——校服 韓國校服被稱為“最淑女”的校服! 1993年 中國政府重新開始統一校服 20世紀九十年代至今 “面口袋”一統天下 “面口袋&rdq...
-
【校園文化】禮與服飾 禮是從端正容貌、整齊服飾和使用得體的辭令開始的。《禮記》說:“禮儀之始,在于正衣冠。”“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一個有良好修養的人,在公共場合必定體態端正、服飾整潔、表情莊敬、言辭文雅——這既是內在修養的表露,也是對他人的尊敬。積極進取的人總是把精力集中在修身和學習上,服飾但求整潔,與自己的身份相稱,不與人在生活上爭奇斗艷、炫富擺闊。唐朝時,高麗、新羅、日本的留學生曾來中國學習這種文明的制度——“衣冠文物”,可見“衣冠”這兩個字有多么重要! 一、衣冠是文明的標志 服飾是文明時代的產物。相傳在五千年前,黃帝的夫人嫘祖就發明了蠶桑絲綢,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這一傳說并非空穴來風。浙江余姚距今約 7000 年的河姆渡遺址,出土過一件盅形的文物,上面畫著四條蠕動著的蠶,還有一圈幾何形的文飾。專家認為,上面的這幾條蠶,已經屬于家蠶的形態;那一圈幾何形的文飾,很可能就是當時絲織物上紋樣的寫實。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嘉興的錢山漾遺址發現了一塊距今四千多年的殘絹,可見,至遲在四千多年前,我們的先民就已經穿絲綢衣服了,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證明我國是悠久的絲綢王國。當時人們的衣服質料,除了絲綢之外,更多的是用麻。而衣服的作用不光御寒、遮羞,還有表達內心情感的功能,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重視。古人所說的服飾,主要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頭衣。 頭衣是指覆蓋在人頭部的織物,今人統稱為“帽子”。先秦時因為形制的不同,而有冠、弁、冕等名稱。在儒家的...